学校代码:14227

努力留住人才 服务辽宁振兴 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

时间:2018-05-22 发布人:郭童 查看:9524

努力留住人才  服务辽宁振兴

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

 

——在201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辽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厅长

                                                                     唐国华

 

                                                             (2018年3月26日)

 

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军省长专门做出了重要批示,金科副省长亲自出席本次会议,一会儿要做重要讲话。教育部门和全省各高校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我就教育部门2017年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并对2018年工作进行部署。

  一、201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回顾

2017年是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奋力攻坚的一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教育厅和全省高校齐心协力,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201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计29.6万人,就业率为91.03%,省内就业率为80.6 %。总的来看,2017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2017年省教育厅出台了10个方面20条工作举措,特别是制定了校企联盟助推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带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毕业生创新创业、建立开放共享的实训培训基地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及建立毕业生“召回”制度等等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二是高校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我们在继续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学校领导包院系、院系领导包专业、教师包学生”的“三包”责任体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

  三是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省教育厅主动对接辽宁三次产业对人才数量和结构的需求,把就业状况作为重要指标,建立健全了学科专业正面引导、负面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新增本科专业58个、高职专业68个,公布了暂缓增设学科、专业名单,撤销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86个。

  四是科研和创业促就业效果逐步显现。省教育厅专门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凡适宜学生参与的在研项目都要吸纳毕业生参加,转化的科研项目都要吸纳毕业生做科研助理。要求全省高校都要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对场地标准、经费投入、导师队伍、在孵项目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共有7500多名毕业生通过科研和创新创业实现就业。

  五是就业实训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建立了29个开放共享的毕业生实训培训基地,面向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学生,开展就业实训和培训,有效解决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基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服务国企改革发展的作用。2017年全年共培训实训学生19万人次。

  六是督查监管真正发挥作用。2017年5月到12月,教育厅分别组织了四次专项调研和督导检查,采取督查学校和走访用人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督查学校就业工作,狠抓主体责任落实,核查就业状况、挤出数据水分,并对结果进行了“一校一通报” 。同时,根据《辽宁省省属高校资金分配办法(试行)》,将应届毕业生在辽就业率纳入2018年度省属本科高校财政预算编制体系,以在辽就业率为分配指标,对48.57亿元进行分配。对在辽就业率低于省政府工作目标的高校进行预算资金调减。分配中对29所省内就业率未达标的高校共调减预算资金2.26亿元,其中调减经费超过1000万的高校有9所,最高调减资金1700余万元。

  七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毕业生在辽就业。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省教育厅组织相关高校先后到沈阳、大连、抚顺、盘锦等省内各市地、行业开展“校地对接促就业”系列活动。围绕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组建了54个校企联盟,参与企业2737家、学校160所、学科237个、专业1008个,校企联盟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对接、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高校共举办校园招聘活动4100多场,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4.27万家,提供就业岗位37.4万个。同时,开展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全省高校共提供就业岗位3.3万个,设立公益性岗位940个。2017年贫困生初次就业率94.01%,超出全省平均就业率3个百分点。

  八是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省高校举办基层就业创业典型宣讲报告会超过100场,遴选基层就业创业典型人物238个,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招聘教师1979人。大学生征兵工作有序进行,各高校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宣传动员活动,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2017年,大学生网上报名人数2.89万人,实际入伍人数7000多人,入伍报名人数和征集人数较去年稳中有升。

  回顾过去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部分高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校党委牵头抓总的作用不突出,没有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学校机关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没有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督导检查机制,全员抓就业、全程促就业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

  二是部分高校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对接的力度不够,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大,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学校组织各方力量挖掘省内就业岗位、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促进毕业生在辽就业举措不多,成效不明显。

  三是部分高校对于科研促创新创业、科研促就业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大量的科研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广大教师的科研优势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研促就业力度不大,办法不多,甚至有的高校在两次督查之后,仍没有行动。

  四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式简单、内容空泛、没有实际效果。许多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与运行进入了瓶颈期,创新创业项目库、导师队伍还没建立起来,创业资金支持和项目孵化、市场对接等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扶持大学创业的校内资源缺乏整合和调度,社会资源没有有效对接。

  五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存在慢就业、缓就业心理,“就业困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的融合不够。

  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把短板拉长补齐,把优势做强放大,把责任扛起来,把任务担起来,把更多的毕业生留在辽宁建功立业,助力辽宁发展。

  二、201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部署

今年,全省高校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

一是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把促进就业创业与辽宁振兴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要素,全力做好今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各高校党委要负总责,建立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就业创业专项议事制度,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要调动所有职能部门的力量,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校友会等职能部门要结合自己的职能和业务,承担就业工作任务。要进一步压实二级院系责任和具体工作任务,规范和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和责任机制,形成全员抓就业、全程促就业的工作格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程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二级院系都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值得各高校学习借鉴。

二是要继续完善保障机制。各高校要切实做到就业创业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就业工作经费标准不低于当年学费总额的1%、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也不得低于1:500,这些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已经提了很多年,还有一些学校没有落实。去年,我们提出的科研促就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好多高校没有完成。今年,我们对二级院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二)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的毕业生在辽就业

各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吸纳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创业就像在辽宁的大地上埋下一颗颗种子,它也许不会马上破土而出,但一定会在辽宁生根发芽,在未来的5年或者10年成长成才、开花结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促进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家乡发展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努力为辽宁的振兴发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储备人才。

  一是要主动对接辽宁社会需求。各高校要研究本校的优势和特色,主动融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五基地”建设、“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需要,广泛开展“校地对接、校产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订单、定制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储能蓄力。

  高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带队,组织学校相关部门、二级院系和专业负责人深入到省内各市地、区县、产业园区开展走访、调研,了解人才引进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地方产业发展等情况,大力开辟省内就业市场,挖掘就业岗位,开展对接活动。每年各专业要收集、提供毕业生人数1.5倍以上的就业岗位信息。

  二是要着力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校企联盟建设是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促进高校转型发展、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各高校要高度重视,通过建设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紧密结合的协同发展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职能和优势,搭建供需融合发展的渠道和平台,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实现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的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2018年,每个校企联盟都要围绕促进大学生就业,举办不少于3场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型系列招聘会和对接活动。

(三)狠抓落实,扎实做好科研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资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高校还要继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等科技专题计划或竞赛,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要继续落实好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制定经费补助等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吸纳应届毕业生参加在研应用项目研究。凡适宜学生参与的在研项目,每个项目要吸纳不少于3名应届毕业生参加,参与时间不少于6个月。

  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生就业创业。各高校要组织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研究、开发出一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新技术成果,进园区、进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今年我们提出科技成果转化2000项以上,其中省内转化要达到1500项以上的目标要求。各高校要努力将成果转化工作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衔接,指导和提升学生对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解把握能力,带领学生跟随成果进入生产一线,让学生在成果转化中就业创业。原则上每个转化项目都要安排应届毕业生做科研助理,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

上面这两项内容都是去年教育厅文件的要求,各高校还要切实落实好。今年省教育厅将把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评价学校科研工作、科技立项、科研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

(四)狠抓创新创业内涵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要继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要不忘初心,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促进“专业+创业”教育更深度融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贯彻在“双一流”建设之中,强化创新创业育人根本、实践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研究制定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相关政策、具体办法。

  二是要继续完善创业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去年,绝大多数高校能够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但发展不平衡,基础有薄厚,步子有大小。今年,各高校要对照文件要求的标准,补齐短板,狠抓基地的内涵建设。要建立创业项目库,为学生提供项目来源。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导师团队,在项目选育、政策扶持、融资服务、培训实训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省教育厅将视高校创业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

(五)进一步加强实训培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

今年,省内29个实训培训基地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根据培训需求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的岗前培训和技术技能提升培训。要面向辽宁三次产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各高校要根据《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完善硬件条件,更新培训内容,优化基地环境设施及空间布局。教育厅将建立跟踪考核机制,对基地的建设情况、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高校年度绩效考核、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

(六)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是要积极宣传解读基层就业政策。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基层就业、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同时,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团省委等部门牵头组织了“三支一扶计划”“辽西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基层就业项目。这些政策和项目都很好,高校一定要加强政策解读和项目宣传,发挥好政策和项目的作用。

  二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典型宣传。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就业创业工作的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发展和辽宁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辽宁经济、社情、民情的了解。要积极挖掘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创业的典型,邀请他们回校分享基层工作的经历,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引导更多的毕业生扎根基层。

(七)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把就业指导服务作为基础工程。各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从学生专业成长角度帮助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批稳定、专业的队伍,要为就业指导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创造条件。教育厅今年还将继续实施“辽宁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培训、轮训等多种方式,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搭建平台,提升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精准帮扶。精准扶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省政府已经把精准扶贫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各高校要对家庭困难、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毕业生群体进行建档立卡,实行重点指导和重点帮扶,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灵活就业中就业不稳定的困难家庭毕业生更要持续关注、持续跟踪、持续帮扶,确保其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三是要完善“互联网+就业”精准服务模式。各高校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政策和指导服务等信息的精准推送,各高校每年搜集、发布的就业岗位数量要不低于本校毕业生人数的1.5倍。各高校还要积极举办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中小型校园招聘活动,要更多地采用网上初选、线下面试的便捷校园招聘模式,实现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全程信息化。

  四是努力完成大学生征兵工作任务。各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精神,把为军队培养和输送大学生人才作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各高校要积极营造爱国强军的大学文化和社会氛围,大力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国防教育和宣传动员活动,根据不同群体,精准分类发动,扩大宣传效应,提高宣传质量。要在落实好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原有政策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在保留学籍、考研加分、专业调整、学分评定、优先毕业、就业创业等方面创造性地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招聘岗位信息、推荐工作、办理就业手续。

(八)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一是要密切监控毕业生就业状况。各高校要建立就业数据统计和发布责任制,要动态、准确掌握每一名毕业生就业状况、流向、薪资待遇以及岗位需求情况等数据信息。要加强对二级学院数据状况的统计监测和督导检查,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

各高校要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学校和二级学院都要建立就业大数据平台,真正发挥就业数据的反馈作用,为学校专业调整、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按时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推动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二是完善监督举报机制。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公开和监督举报机制,对各高校定期上报的就业状态数据实施动态监管。每个应届毕业生都可以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核对自己的就业信息,而且大学生就业局还设立了就业统计工作监督举报电话。

  三是围绕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今年,省教育厅将大力支持高校增设面向辽宁“十三五”时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同时加大对重复设置、办学水平低、就业质量差专业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服务机制,公布年度建议高校暂缓申请设置学科专业的“负面清单”,引导高校根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优势,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为辽宁三次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九)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督查和考核

  今年省教育厅将继续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将组织开展面向全省所有高校的就业创业工作专项督查,并延伸到二级院系和专业。同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高校绩效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高校布局、核定办学规模、安排招生计划、调整学科专业、安排办学经费的重要依据。各高校也要建立完善的督导考核制度,对二级院系建立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建立逐级审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今后,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督导检查工作主要要由高校来组织完成,要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对弄虚作假等问题,要依纪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

 

  同志们,距离2018届高校毕业生离校还有3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全力做好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All Right Reserved © 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2019

辽ICP备14004983号 辽公网安备 21021302000107号

联系电话:0411-39952542 39952539(传真) 39952599(传真)

学院地址:大连金普新区大魏家街道魏兴路66号

邮政编码:116110

装备学院官微

大装院团委